2024-11-06 09:02:19 | 三涯网
![]()

  为了做好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根据教育部和市教委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 (一)跨省招生计划
  
  1.市内学校跨省招生。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跨省招生工作统一按生源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招生部门的要求进行。
  
  经教育部审批的跨省招生的中职学校,要将招生专业、学制和收费标准等情况及时函告生源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招生部门,并报重庆市中职招办备案。跨省招生学校应在生源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下,加强招生管理,规范招生行为,完成跨省招生任务,但“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制”中职段不得跨省招生。跨省招生学校凭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或招生部门加盖公章的录取名册到市中职招办审核后到市教委进行新生注册。凡教育部未下达跨省招生计划的学校不得跨省招生。
  
  市内中职学校跨省招收的市外学生和经我委同意的外省市转入我市中职学校的学生,如参加我市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必须符合教育部有关规定以及重庆市高考报名“三年户籍、三年学籍”的管理规定(详见《关于重庆市全国普通高考招生考试报考人员户籍、户籍资格审查的通知》(渝招委〔2006〕33号))。跨省招收或转入的高中起点的市外中职学生,一律不得在我市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含“三校生”招生考试),严禁中等职业学校参与“高考移民”行为。
  
  2.市外学校来渝招生。市外学校来渝招生,在市中职招办的组织安排下,按照教育部下达的在渝招生计划和招生对象执行(“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制”中职段不得跨省招生),将招生对象、招收专业、学制和收费标准等情况报重庆市中职招办备案,并办理录取手续。凡教育部未下达在渝招生计划的市外中职学校,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生源学校不得允许其开展招生宣传和组织招生。
  
  (二)市内招生计划
  
  全市各类中职学校招生计划由市教委会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下达后,由市中职招办统一组织实施。 (一)报名对象
  
  应届初中毕业生、往届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及适龄社会青年,可报读中职学校。
  
  在校初中学生不得报读中职学校(艺术类除外)。
  
  (二)报名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2.身心健康。
  
  (三)其它要求
  
  1.报考中等师范学校的学生应未婚,年龄不超过25周岁(计算时间截止到9月1日),并应参加中师学校组织的面试。
  
  2.报考医卫类专业的学生,应符合医卫类招生学校的要求。
  
  3.报考艺术、体育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如学校要求术科加试,学生应当参加加试并达到要求方可录取。
  
  4.艺术类中职学校招收艺术专业初中在校生或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的招生办法,仍按《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艺术体育类中职学校招生办法》(渝教职成〔2005〕17号)执行。拟录取学生名册,由招生学校按要求制作,并于7月中旬报市中职招办审定后,统一印制录取名册和录取通知书。
  
  5.填报“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制”中职段的学生,应为参加了当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并达到分数线的市内应届初中学生。 (一)初中毕业生基础信息采集
  
  继续坚持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普职联动”,实施“一生一号一卡”,用一张信息卡统一采集全市应届初中毕业生信息,统一编制初中毕业生的考号。此项工作由市教委基教处牵头,职成教处配合,采取“先合后分”的方式进行,各区县(自治县)教委(教育局)由要高度重视基础信息采集工作,基教科牵头,职成教科配合,采集本区县应届初中毕业生信息,然后根据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招生特点和需要,共享有关数据信息。
  
  (二)考号管理和编排办法
  
  全市所有应届初中毕业生的号源管理和号码编排由基教部门负责。往届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报读中职学校的号码编排由中职招生机构负责。
  
  考号的编排规则是:报名号共10位,第1位为年号(年号的最后一位数字,如2010年统一定为“0”,今后以此类推);第2、3位为区县代码;第4、5位为毕业中学学校代码;第6至10位为顺序号。毕业学校代码按基教部门建立的代码库编制,应届初中毕业生之外的报名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其毕业中学学校代码统一编为“99”。 中职招生报名及志愿填报工作分三次进行。第一次报名实行普职不兼报的办法,即:凡报普通高中的学生不得报中职学校,报中职学校的学生不得报普通高中。
  
  (一)第一次报名及志愿填报
  
  1.报名地点:初中毕业生就读学校。
  
  2.报名对象:应届初中毕业生。
  
  3.工作职责:由区县教委(教育局)基教科牵头,职成教科配合。
  
  (二)第二次报名及志愿填报
  
  1.报名地点:原则上初中毕业生在就读学校或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报名和填报。
  
  2.报名对象:应往届初中毕业生。
  
  (三)第三次报名及志愿填报
  
  1.报名地点:第一次、第二次已报名采集了基础信息的学生可在区县中职招办或所报读的中职学校填报志愿,也可自行在网上填报志愿。第一次、第二次未报名的往届生或同等学力者须在区县中职招办采取网络填报方式采集信息并填报志愿。
  
  2.报名对象:第一次、第二次仅采集了报名信息而未填报中职学校志愿的学生;未被普通高中录取的学生;其他往届生和同等学力者。
  
  3.报名资格审查:应届生凭准考证、身份证报名,往届生凭身份证或户籍证明、毕业证复印件报名。区县中职招办或中职学校要严格审查学生报名的有效凭证。对往届生在新生注册时,招生学校在验明身份证原件基础上,向市中职招办提供证明其身份的相关材料复印件。
  
  4.填报学校:第一次录取工作结束后,在第三次报名前,由市中职招办统一公布未录满招生计划的学校名单,学生据此报名和填报志愿。
  
  5.对已录取学生的处理办法:已被录取的学生原则上不得改报其他学校。如经录取后又确需改报其他中职学校的,区县中职招办或接受学生报名的中职学校,可先行采集这部分学生改报志愿的信息,但必须告知学生已被某校录取的情况(市中职招办将在网上公布第一次录取情况,供区县中职招办和中职学校查询),原录取学校必须退档,其所改报的志愿才能生效。具体退档程序和操作办法另行规定。
  
  6.数据上报:第三次在区县中职招办报名的学生,其报名数据由区县中职招办在市中职招办公布的网上进行报送。对在学校报名的学生,由中职学校按市中职招办的统一要求在网上进行,具体操作办法另行规定。
  
  (三)志愿设置
  
  今年中职招生志愿共设三个批次。
  
  1.高职(高师)批志愿。
  
  2.中职第一批:市级重点及以上中职学校志愿。
  
  3.中职第二批:试办及以上中职学校志愿(含教育部下达的市外在渝招生的中职学校)。
  
  (四)志愿填报及录取顺序
  
  学生每一批次可填报1至2个学校顺序志愿,每一学校志愿可填报1个专业志愿。录取工作按批次和学生志愿顺序进行,当学生已被上一批次学校录取,后面各批次所有志愿自然失效。
  
  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指导生源学校和招生部门,认真做好学生志愿填报工作,充分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重庆市初中毕业生基础信息及志愿信息卡”必须由学生本人填写并经本人签字。学生志愿一经填定,任何人不得再作改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指定填报志愿或限制学生选报志愿,违者将按有关规定从严惩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基础信息及志愿信息卡管理办法,在输入微机后封存备查,指定专人管理,确保完整真实和管理有序。 全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工作由区县教委(教育局)中学招生办公室统一组织,中职招生不单独组织升学考试。报考高职(高师)、中职的学生都必须参加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各区县中职招办要主动与区县中学招生办公室加强沟通与协调,确保报普通高中以外的其他应届初中学生的成绩能及时、准确地输入中职招生成绩库。 今年中职招生录取工作分两次进行,市外来渝招生学校只参加第二次录取。
  
  (一)对象和学校
  
  1.第一次录取对象为第一次报名且填报了中职学校志愿的学生。
  
  2.第二次录取及注册对象为所有到校就读中职的学生。
  
  (二)录取方式
  
  第一次录取采用远程网上录取,录取通知书由市中职招办统一打印,并通过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及时发放到招生学校。
  
  第二次录取与新生学籍注册工作一并进行。由招生学校到市中职招办设立的录取现场提出申请,经审核后,由市中职招办打印并发放录取通知书和新生注册名册(已退档的除外)。
  
  (三)录取原则
  
  按照学校录取批次、招生计划、志愿顺序和学生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出档的原则进行录取。
  
  (四)录取分数线
  
  高职(高师)录取分数线由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划定后执行;其它各类学校暂不划定录取分数线。
  
  (五)录取及投档
  
  第一次录取,对达标及以上中职学校可按招生计划的120%投档,并按招生计划录取,超计划部分应按招生计划退档;对第一次录取未完成招生计划的中职学校,第二次录取按实际缺额计划执行,录满为止;对国家级重点、市级重点中职学校需要超计划录取的,由学校提出申请,学校主管部门初审,经市教委批准后执行。高职(高师)招生严格按市教委下达的招生计划执行,可按招生计划的130%投档,未经市教委同意,任何学校不得突破招生计划和专业招生。
  
  (六)录取通知书
  
  中职学校统一使用由市中职招办印制并盖有“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录取专用章”的录取通知书。严禁各区县(自治县)教育行政部门和中职学校自行印制录取通知书,违者将按照有关规定从严惩处。
  
  附件:
 

三涯网(https://www.sanyazx.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户口在外地,在哈市读高中,能否在哈市参加高考的相关内容。
可以,满足异地高考的条件即可参加高考,哈尔滨属于黑龙江省,条件如下:满足本省学籍、高中连读三年、有稳定住所三个条件的考生可就近报考。高考报考条件如下: 三涯网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2)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含应届生)或具有同等学力;
(3)身体状况符合相关要求。
现场确认时,应届毕业生需提交学生证,往届生(社会考生)需提交高中/中专毕业证书,或由政府开具的学历证明才可以报名。普通高校毕业/退学/肆业者如有高中或中专毕业证书,可以按社会考生的身份参加高考。
高考保送条件:
①教育部批准的16所外国语中学的应届高中毕业生(2016年起逐步减少外国语中学保送生名额);
②获奥赛一等奖、并被选为奥赛国家队集训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③省级优秀学生(2017年秋季及以后进入高一,获得“省级优秀学生”的,不再具有保送资格条件件);
④符合保送要求的退役运动员;
⑤公安英烈子女。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以上就是三涯网小编整理的内容,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内容敬请关注三涯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三涯网:www.sanyazx.com
                2024高考报名时间和截止时间 2024年高考报名时间及截止时间解析 每年的高考报名都是考生们关注的焦点,对于即将参加2024年高考的考生们来说,了解报名时间和截止时间尤为重要。 一、高考报名时间概述 高考报名一般集中在每年的11月至12月进行,各个省份的报名时间大同小异。对于2024年高考,报名时间预计为2023年的11月至12月。考生需根据自己所在省份的高考报名
                高考报名审核通过了吗 怎么知道高考报名审核通过审核如下: 1.如何知道自己是否通过审核? 根据省考院发布的《2023年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报名办法解读》文件:审核期间,考生报名审核结果将通过短信推送给考生,请及时关注个人手机短信。 审核通过的考生不需要再到现场进行资格审核,因材料不齐全、不清晰或有疑义等原因造成审核不通过的考生,须根据报名所在地县级招生考试机构的通知到现
                外省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海南省参加高考报名条件是什么? 外省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海南省参加高考报名条件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符合条件的外省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可以在海南省报名参加高考,不受报考批次的限制。具体条件为:本人及其法定监护人在海南省有合法稳定的住所(包括租赁),并且连续居住满6年;本人从初一到高三年级在海南省学校有学籍,并连续在海南省就读6年,同时在海南省普通高中学校毕业;其法
                2016年来疆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如何参加新疆普通高考报名? 2016年起,非新疆户籍来疆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若在新疆连续实质性就读五年,有完整学籍,持有新疆初中毕业证书与中考成绩,参加过三次及以上新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其父母在新疆拥有五年以上合法稳定职业、持有居住证,同时在新疆缴纳社保满两年或提供纳税证明,即可在新疆参加高考报名。报名者可报考新疆的本科院校及区内外的高职(专科)院校。 就读
                珠海高考分数线2023年公布 珠海隶属于广东省,2023年珠海高考分数线即广东省分数线,详细介绍如下: 一、分数线: 普通类历史方面,最低分数线为总分433分。根据分数段统计,选考历史科的考生289685人,上线考生共97004,比去年减少4088人。特殊类型招生录取控制线上考生19275,比去年减少1338人,600分及以上考生3397人,比去年增加2719人。 普通类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高考报名条件 上海高考需要以下条件: 一、户籍条件 考生须具有上海市的正式户籍,并且确保在考试之前已经完成了相关的户籍登记手续。对于非上海市户籍的考生,必须满足特定的常住要求,比如在上海已经连续居住了一段时间等。具体的常住时间可能会根据每年的政策变化,需要考生和家长关注最新公告。 二、学籍与学历条件 上海高考报名者须具备符合要求的学历和学籍,通常是高中
                独生子女高考加分申定表填错了审核通过了,但发现填错了,能改吗 独生子女高考加分申定表填错了审核通过了,但发现填错了,能改。独生子女高考加分申定表填错并且审核通过的情况下,发现填错了也是可以修改信息的,还没有在纸质的独生子女高考加分申定表上签字确认,改起来就比较方便,已经在独生子女高考加分申定表签字确认了,也可以改,会麻烦些,学校都会对签字确认的独生子女高考加分申定表多次审核后才会上交。 少数
                强基计划待审核是通过了吗! 强基报名后待审核状态 1.强基计划是什么? 强基计划是一项旨在培养中国高中阶段优秀的数学、物理、化学、信息科学等科学学科人才的计划,由教育部于2007年启动。 2.如何报名强基计划? 学生可以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官方网站上进行报名。首先填写报名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学习成绩、获奖情况等,然后进行科目选择和参
2025-02-27 12:47:57
2025-02-19 20:47:29
2025-01-20 18:02:06
2025-04-17 17:37:13
2024-11-15 23:00:39
2023-04-21 14:2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