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考备考 > 正文

韩愈《师说》高频考点 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

2023-04-26 08:17:42 | 三涯网

韩愈《师说》高频考点

韩愈《师说》高频考点解析三涯网

《师说》是韩愈写的,该文章从“无常师”的现象一下子引出这样透辟深刻的见解,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韩愈《师说》高频考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韩愈《师说》高频考点

一、虚词

1. 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3. 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4. 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 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二.实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同逗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5)吾从而师之 古义:两个词。跟随、而且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3. 一词多义

(1)师 a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c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d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a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c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a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c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4. 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三、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介词结构后置

(1)而耻学于师

(2)师不必贤于弟子

3.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 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韩愈《师说》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师说;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求老师指教,那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得不到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流传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这是糊涂的!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断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读(断句)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竟然反而不如他们。难道不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如此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当时的不良习俗所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赠送给他。

韩愈《师说》注释

之:结构助词,的。学者:求学的人。

所以:固定句式:用来……的,

道:指儒家之道

受:通“授”。传授。

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语本《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非这样。韩愈则进一步明确没有生而知之的人。

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

乎:相当于于,在。

闻道:语本《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闻,听见,引伸为懂得。道:儒家之道。

从而师之:跟从他(并且)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生年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庸,岂,难道。知,了解,知道。年:这里指生年。之,助词,无实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

出人:超出一般人。

犹且:尚且。

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下:不如,不及。

耻学于师:以从师学习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惑矣:(真是)糊涂啊!

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句读:读,通“逗”,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也叫句逗。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教学。

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请教老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不问老师。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遗,丢弃,放弃。

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逸周书·大聚》有关于“巫医”的记载,视为一种低下的职业。

百工:泛指手工业者。

相师:互相学习。

族:类。

云者:云,语气助词,无义。者,表陈述语气,无义。

相若:相像,差不多的意思。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足,可,够得上。盛,高,大。谀,阿谀,奉承。

复:恢复。

君子:古代“君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这里用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

不齿: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齿,并列,排列。

乃:竟。

其可怪也欤:真是奇怪啊。其,语气副词,表示反问;也欤,也作“也与”,虚词连用,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相当于“啊”。

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

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北)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少皞(hào浩)氏(传说中古代帝王)时代的官职名称的由来。

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

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师:乐师。

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向他请教礼仪。

三人行句:语本《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必:不一定。

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各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李氏子蟠:李蟠(pán盘),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注解经典的著作。通,普遍。

不拘于时:指没有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不以从师学习为耻。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

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嘉:赞许,嘉奖。

贻:赠送。

韩愈《师说》赏析

《师说》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是非常成功的。

首先,它具有高度的说服力。这固然和作者所提出的理论的正确性有关系,但是和作者采用了较好的说理方法也是分不开的。韩愈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论述师道的必要性,批判士大夫们不能尊师重道的不良风尚。整篇文章从立论、论证到结论,都紧紧扣住这一点,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文章开头第一段,先正面从理论上阐述师道的重要性,并提出选择老师的标准,作为全篇文章的基本论题。接着第二段,就联系到当时的社会实际,连用三层笔墨,一层深一层地揭露和批判当时人们对待师道的错误态度。这三层文字,作者抓住了它们内在的本质联系,步步开展,有理论,有事实,有分析。文章反复起伏,好象剥笋,剥了一层又一层,越剥越深,越说越透,又如海涛,一浪推动一浪,起伏不断,直到最后把问题的本质核心完全揭露无遗。最后第三段,又归结到从正面作结论。举出孔子的言论行动作为例子,目的也在于加强结论的说服力量。整篇文章从虚到实,又从实到虚,正、反、合三大段文字,有破有立,虚实结合得很好。文章谈理论,却不是空发议论;举事实,也不是现象罗列。因此文章不蔓不支,很有说服力。

第二,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有气势。韩愈的散文,在风格上具有雄健明快、汪洋恣肆的特色,这是古今研究韩愈散文的人所一致公认的。北宋的苏洵,评他的文章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师说》在风格上也表现了这种特色,气势异常充沛,形成韩愈散文这种风格的因素当然很多,但是就《师说》来看,作者根据内容的需要,在语言上善于创造性地运用排偶的句式,是具有一定的作用的。什么叫排偶的句式呢?那就是把范围相同、性质相近的事物,采用结构相同或相类似的句式接连在一起来表达。这种句式如果运用得好,它可以有助于增加文章的气势,使文章如波浪滚滚,汹涌不绝。《师说》里的排偶句式很多,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种排偶语句,使人读起来不仅感到气势很盛,而且有一种音节的美,在语气上很自然流畅,它跟骈体文雕琢堆砌的排偶不同,所以常为后来许多写散文的人所运用。

第三,《师说》整篇文章写得都很好,尤其是第二段写得更为精彩动人。这一段开始,未说先叹: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这两句,乍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出奇,然而联系上段来看,就显得非常有力。因为文章到这里出现了一个转折,它使文章掀起了一道波澜,避免了平板和呆滞。这两句往下,作者一连安排了三层对比,来对士大夫们不重视师道的愚蠢行为进行批评和讽刺,笔端饱含着感情,真可说嘻笑怒骂,淋漓尽致!

这段文章在语言运用上的错综多变,表现得也非常突出。例如连用三个对比,每个对比的结尾都指出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人的愚蠢,但所用的语气都不一样。请看作者把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对比之后的结语: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这个结语带有质疑、设问和论辩的味道,非常发人深思。再看作者拿为子弟择师与自己不愿从师对之后的结语: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这个结语就完全是下判断的肯定语气,说得斩钉截铁,毫不含糊。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和士大夫作对比后的结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这个结语就采用了感叹的语气,富有感情色彩,它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对他所批判的论敌的鄙夷和蔑视。

这三个结语采用了三种不同的语调,在次序的安排上也是颇有匠心的:先疑问,后肯定,再感叹。这样,不仅文气很顺,而且也增强了文章论辩的逻辑力量。

此外,《师说》在句式和语言的错综变化方面,可供我们细细琢磨和借鉴的地方很多,比如第一段开始,作者即创造性地采用接句法: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第二句句首的师字和第一句末尾的师字紧接着。往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第二个惑字也是紧接着前一句末尾的惑字而来。其他如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也都是采用的接句法。这种句法,也有助于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急转直下,不可抑止。

又如第二段中的交错句式,运用得也很好: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这种句式奇突而不一般化。我们如果把它改写为直叙句:句读之不知,则师焉;惑之不解,则不焉。显然就变得比较平淡而没有原来那样有力了。

再如这同一段中: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直接采用士夫大们对话的口吻来写,它不仅表明了士大夫们对从师计较年龄地位的错误态度,而且从这里可以看到他们的神情。文章直接引用他们的原话以后,紧接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两句,便立刻改用作者对士大夫们的言行进行评述的口吻来写,使两种不同的态度,针锋相对。这也是本文运用语言善于错综变化的很好例子。


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

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有哪些

《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赋作,全文除了具有震撼人心的思想力量外,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

一、古今异义

1、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2、明星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3、经营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4、精英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

5、可怜

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6、隔离

古义:遮断,遮蔽 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

7、直走

古义:趋向 今义:行走

8、气候

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 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二、常见实词归类

1、一:①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数词)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旦)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专一)

○5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一体)

2、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爱)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爱护)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3、取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夺取)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4、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族)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类)

5、缦

廊腰缦回(名词,无花纹的帛,这里名词作状语)

缦立远视(形容词,通“曼”,久长)

6、尽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副词,达到顶点)

奈何取之尽锱铢(动词,取尽)

7、使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让)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连词,假使)

8、为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动词,成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动词,做,当)

三、文言虚词

1.焉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盘盘焉,囷囷焉

(2) 句末语气词。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而

(1) 连词,表承接。 骊山北构而西折/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2) 连词,表转折。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3.其

(1) 代词。 杳不知其所之也(指宫车)/ 几世几年,摞掠其人,倚叠如山(代六国)/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代秦国)

(2) 代词,自己的,作定语。 使六国各爱其人

4.于

(1) 介词,到。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2) 介词,表比较。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5.之

(1) 动词,往,去。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2) 助词,的。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3) 代词。 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财物)/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秦人)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用作动词

1、辇来于秦 (乘坐辇车) 2、朝歌夜弦 (奏乐)

3、鼎铛玉石 (把鼎当做;把玉当做) 4、金块珠砾 (把金当做;把珠当做)

5、楚人一炬 (火把) 6、族秦者秦也 (灭族,杀死一族的人)

(二)名词用作状语

1、骊山北构而西折 (向北;向西)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向北,向西)/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绸带一样)/ 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像蜂房,像水涡)/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鼎……、把玉……、把金……、把珠……

数词用作动词 :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名词作动词。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出现虹)/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出现龙)/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唱歌,弹琴)/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化为焦土)/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当作铛、石、块、砾)

(4) 动词作名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指金玉珠宝之物)

(5) 动词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疑问句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代词“奈何”表疑问)

(3)谁得而族灭也(疑问代词“谁”与“也”表疑问)

省略句

(1)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省谓语“有”)

(2)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省介词“于”)

(3)几世几年,摞掠(于)其人(省介词“于”)

(4)谁得而族灭(秦国)也(省宾语“秦国”)

倒装句

(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农夫多,介宾短语后置)

(2)秦人不暇自哀(哀自,宾语前置)

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

杜牧《阿房宫赋》创作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蕃、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唐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唐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令度支员外郎卢贞,“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通鉴》卷二四三)。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阿房宫赋》的批判锋芒,不仅指向秦始皇和陈后主、隋炀帝等亡国之君,而主要是指向当时的最高统治者。

杜牧《阿房宫赋》原文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六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注释

(1)阿房(pánɡ)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阿房村。后为项羽焚毁。

(2)六王:指战国末齐、楚、燕、赵、韩、魏六国君主。 毕:被灭。

(3)四海:天下。 一:统一。

(4)“蜀山”二句:意思是砍伐光了蜀山的树木,建造起阿房宫。兀,此指光秃。

(5)覆压:覆盖掩压。

(6)骊山:山名,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南。

(7)咸阳:秦都,故址在今陕西咸阳东北。

(8)二川:渭川、樊川。 溶溶:水盛而动荡的样子。

(9)廊腰:游廊曲折处。 缦(màn)回:宽缓回环。

(10)檐牙:檐角。 高啄:指檐角翘起,如禽鸟仰首啄物。 ⑾各抱地势:依据不同地形而建筑。

(11)钩心:指曲廊与宫室中心钩连。 斗角:指檐角相向。

(12)盘盘:曲折的样子。

(13)囷囷(qūn):回旋的样子。

(14)蜂房水涡:形容宫室繁密如蜂房,曲廊回旋如水涡。

(15)矗(chù):耸立。 落:居处。此指院落。

(16)长桥:指阿房横跨渭水与咸阳相接的桥。

(17)复道:楼阁间的空中通道。

(18)霁(jì):雨过初晴。 ⒇妃嫔(pín)媵(yìnɡ)嫱(qiánɡ):泛指六国后妃。妃,帝王配偶。媵,陪嫁女。嫔嫱,皆古代宫廷中女官名,亦代指帝王的妻妾。

(21)王子皇孙:指六国君主子孙。

(22)辇:乘车。

(23)荧荧(yínɡ):光亮闪闪的样子。

(24)扰扰:纷乱的样子。

(25)鬟:女子梳的环形发髻。

(26)涨腻:水面涨起一层油腻。

(27)椒兰:香料名。

(28)辘辘(lù):车声。

(29)杳:深远。

(30)“一肌”二句:意思是宫妃们精心打扮,使肌肤容貌极尽美妍。

(31)缦立:久立。

(32)望幸:盼望皇帝临幸。

(33)三十六年: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于三十七年死去,故称三十六年。

(34)摽〈piāo〉掠:抢劫掠夺。 其人:指六国人民。

(35)倚叠:堆积。

(36)“鼎铛(chēnɡ)”二句:意思是把宝鼎当土块,把珠宝当沙石。铛,平底锅。块,土块。砾,碎石。

(37)俪迤(lǐyǐ):连续不断。

(38)“一人”二句:意思是人心都是相同的,帝王应体察百姓之心。一人,指秦皇帝。

(39)纷奢:繁华奢侈。

(40)锱铢(zīzhū):古代重量单位,六铢为一锱,四锱为一两,此喻轻徽、细小。

(41)磷磷:岩石繁密的样子,此指钉头密集。

(42)庾:谷仓。

(43)直栏横槛:栏杆纵横。

(44)九土:九州,即中国。

(45)呕哑:形容纷繁的乐器声。

(46)独夫:残暴失道、众叛亲离的君主,此指秦始皇。

(47)骄固:骄横顽固。

(48)戍卒叫:指陈涉、吴广起义。史载,陈涉曾戍守渔阳,故称戍卒。

(49)函谷:关名,在渭南灵宝县东北,为秦东边关隘。 举:攻下。

(50)“楚人”二句:指项羽火烧阿房宫。《史记·项羽本纪》:汉元年〈206〉十二月,“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可怜,可惜。

(51)族:灭族。

(52)递三世:传了三代。即秦始皇、秦二世和秦王子婴。

(53)“后人”三句:意思是后人哀叹秦朝灭亡,但不以此为借鉴,那么也将使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

杜牧《阿房宫赋》翻译

六国覆灭,天下统一。四川山林中的树木被砍伐一空,阿房宫殿得以建成。(它)覆盖了三百多里地,几乎遮蔽了天日。从骊山的北面建起,曲折地向西延伸,一直通到咸阳。渭水和樊川,浩浩荡荡地流进了宫墙。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长廊如带,迂回曲折,屋檐高挑,象鸟喙一样在半空飞啄。这些亭台楼阁啊,各自凭借不同的地势,参差环抱,回廊环绕象钩心,飞檐高耸象斗角。弯弯转转,曲折回环,象蜂房那样密集,如水涡那样套连,巍巍峨峨,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那长桥卧在水面上(象蛟龙),(可是)没有一点云彩,怎么会有蛟龙飞腾?那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象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有虹霓产生?高高低低的楼阁,幽冥迷离,使人辨不清南北西东。高台上传来歌声,使人感到暖意,如同春天一般温暖;大殿里舞袖飘拂,使人感到寒气,仿佛风雨交加那样凄冷。就在同一天内,同一座宫里,而气候冷暖却截然不同。

(六国的)宫女妃嫔、诸侯王族的女儿孙女,辞别了故国的宫殿阁楼,乘坐辇车来到秦国。(她们)早上唱歌,晚上弹琴,成为秦皇的宫人。(清晨)只见星光闪烁,(原来是她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又见乌云纷纷扰扰,(原来是她们)一早在梳理发鬓;渭水泛起一层油腻,(是她们)泼下的'脂粉水呀;轻烟缭绕,香雾弥漫,是她们焚烧的椒兰异香。忽然雷霆般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不知它驶向何方。(宫女们)极力显示自己的妩媚娇妍,每一处肌肤,每一种姿态,都极为动人。(她们)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可怜)有的人三十六年始终未曾见过皇帝的身影。燕国赵国收藏的奇珍,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保存的瑰宝,都是多少年、多少代,从人民手中掠夺来的,堆积如山。一旦国家破亡,不能再占有,都运送到阿房宫中。(从此)宝鼎(看作)铁锅,宝玉(看作)石头,黄金(当成)土块,珍珠(当作)砂砾,乱丢乱扔,秦人看着,也不觉得可惜。

唉!一个人所想的,也是千万人所想的。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老百姓也眷念着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甚至使得(阿房宫)支承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要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织女还要多;参差不齐的瓦缝,比人们身上穿的丝缕还要多;直的栏杆,横的门槛,比九州的城廊还要多;琴声笛声,嘈杂一片,比闹市里的人声还要喧闹。(这)使天下人们口里虽不敢说,但心里却充满了愤怒。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攻破函谷关;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唉!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灭秦国的是秦王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国的国君能各自爱抚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了;(秦统一后)如果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灭亡他呢?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韩愈《师说》高频考点 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相关推荐
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 高考语文知识点考点
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 高考语文知识点考点

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 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有哪些 《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赋作,全文除了具有震撼人心的思想力量外,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一、古今异义1、钩心斗角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2、明星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

2023-04-26 10:58:20
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 数学高考考点知识点
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 数学高考考点知识点

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 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有哪些 《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赋作,全文除了具有震撼人心的思想力量外,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一、古今异义1、钩心斗角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2、明星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

2023-04-25 23:39:57
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 物理高考考点知识点
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 物理高考考点知识点

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 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有哪些 《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赋作,全文除了具有震撼人心的思想力量外,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一、古今异义1、钩心斗角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2、明星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

2023-04-25 13:49:09
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 诗经《氓》的考点解析
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 诗经《氓》的考点解析

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 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有哪些 《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赋作,全文除了具有震撼人心的思想力量外,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一、古今异义1、钩心斗角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2、明星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

2023-04-25 00:03:07
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 高考语文考点知识点归纳
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 高考语文考点知识点归纳

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 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有哪些 《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赋作,全文除了具有震撼人心的思想力量外,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一、古今异义1、钩心斗角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2、明星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

2023-04-26 10:22:05
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 历史高考必背考点知识点
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 历史高考必背考点知识点

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 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有哪些 《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赋作,全文除了具有震撼人心的思想力量外,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一、古今异义1、钩心斗角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2、明星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

2023-04-25 03:24:29
生物高考必背知识考点 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
生物高考必背知识考点 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

生物高考必背知识考点 生物高考必背知识考点有哪些 高考必须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因此,大家一定要注意温习重要的知识点,做一些针对性的练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物高考必背知识考点,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生物高考必背知识考点【篇一】1、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2、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

2023-04-25 15:26:24
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 高考化学知识考点归纳
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 高考化学知识考点归纳

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 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有哪些 《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赋作,全文除了具有震撼人心的思想力量外,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杜牧《阿房宫赋》高频考点一、古今异义1、钩心斗角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2、明星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

2023-04-24 17:18:14